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于3月4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会于3月5日9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我校师生通过多种途径收听、收看两会报道,认真学习两会精神,并结合自身学习和工作实际,热议全国两会的召开,畅谈感想,展望未来。
传媒与外国语学院院长李明德教授表示,过去一年,我国在科技创新、社会治理和民生改善等领域取得显著成就,展现了强大的发展韧性和治理效能,为学术研究和教书育人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案例和理论探索空间。在今年全国两会调查中,“社会治理”位居热词榜第3位,网络空间治理面临的新挑战既是有关部门打击的重点,也是网民关注的焦点。作为高校教师和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者,深感责任重大。在两会期间,将重点关注如何利用新媒体技术提升社会治理能力、优化舆情引导机制及国际传播体系建设等议题。未来,继续深耕网络舆情传播、国际传播领域,培养更多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的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为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贡献力量。期待两会为新媒体行业发展、社会治理创新、国际传播体系建设提供更多政策支持,助力我国在全球数字化浪潮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
未央区人大代表、通识教育学院张世梅教授认真聆听李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之后表示,作为未央区人大代表和高校教育工作者,深切感受到师生们对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高度认同。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发展,更让大家看到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力的广阔前景。作为教育强国建设的参与者,将以“人工智能+教育”推动课程体系革新,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特别是要发挥数学学科基础性作用,在智能算法、数据建模等领域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为助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贡献力量。相信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2025年经济社会发展必将迈上新台阶,教育强国建设将取得更多突破性成果!
护理与康复学院常务副院长王梅芳教授表示,两会的召开使大家深刻感受到国家治理与教育发展的紧密联结。会议期间设立的“部长通道”与“代表通道”,以开放姿态回应社会关切,这种透明化沟通模式值得教育工作者借鉴,以更好地推动校园治理民主化。作为教师,要将会议精神融入教学,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发展,培养兼具专业能力与社会责任的新时代人才。两会的召开不仅彰显了中国式民主的实践活力,更激励教育者以更开放的视野投身育人事业。
思政课教师陈晋副教授表示,2024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34.9万亿元,彰显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的磅礴力量。从基础研究突破到新质生产力培育,从“双一流”建设到课程思政创新,高等教育始终与国家发展同向同行。过去一年,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提质增效,见证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坚实步伐。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未来将以“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治学态度,把两会精神转化为育人实践,在科技自立自强、文化传承创新等领域深耕细作,培养兼具国际视野与本土情怀的卓越人才。
纪委书记袁晓蕾表示,政府工作报告对2025年的工作任务进行了全面部署,高瞻远瞩,内涵丰富,使大家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为高校纪检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高校纪检工作要积极贯彻落实全国两会及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精神,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以更高标准、更严纪律提升自身能力,深化政治监督,严肃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聚焦学校建设发展大局和中心任务,以高质量监督推动学校治理能力建设,推动解决师生关注的突出问题。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加强纪律教育和警示教育,为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政治生态。
经济与管理学院辅导员、学生党支部书记廉宇婷表示,回首2024年,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壮阔征程中成果斐然,在科技创新、民生保障、教育改革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彰显了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作为高校学工人员,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今后不仅要立足岗位,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切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更要面对新质生产力对人才的全新需求,主动学习应用AI技术,投身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浪潮。积极探索党建与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科研创新等工作深度融合的新模式,以党建引领学校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向着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前进。
智能制造与新能源学院机器人2101班学生叶泽瑞表示,作为一名机器人工程专业的大四学生,对全国两会的召开充满期待。2024 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斐然,在科技创新领域更是突飞猛进。展望 2025 年,希望在国家政策推动下,机器人技术能在更多领域落地应用,助力产业升级。毕业后,他将投身相关行业,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为推动机器人技术发展添砖加瓦,以实际行动为国家教育事业与科技进步贡献力量,不负时代赋予青年的使命。
艺术学院环境2102班学生程国光是一名退伍军人,她为过去一年来我国取得的全方位、开放性的成就,发生的深层次、根本性变革感到振奋和自豪。她表示,将深入学习贯彻两会精神,勇担历史使命,将“小我”融入“大我”,练就过硬本领,扎根祖国基层,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挺膺担当,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贡献青春力量。
编辑:沈玉皎